查看原文
其他

方言与民俗(音频)|王晓珊:做景

王晓珊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增城民俗·做景

    讲到做景,可能大多数非增城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因为这个词是从增城本地话中音译出来的,在现代字典里面是找不到的。做景是增城一种特有的风俗,这种风俗在增城的大部分地区以及龙门部分以前从增城分过去的地区中流传了上百年。    

    增城的做景就是各条村子自己选个好日子(大概在农历正月初三到正月末),各家各户准备好几桌的美味佳肴,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交流感情,品尝美食。同时村子里也会举行各种活动,比如篮球赛、放烟花炮竹、抢炮头、看戏等。


“做景”的叫法

增城


“做景”在不同的乡镇有不同的叫法,永和、石滩、三江等南部乡镇叫做“”、“做棚”,在荔城、朱村、中新、镇龙等中部乡镇叫做“做景”、“做会”,而派潭等北部乡镇就叫做“做景”。


“做景”形成的原因

    

   那么,增城的做景是怎么形成的?

   

    资料显示,做景是由出嫁女发起的,和增城父母对外嫁女的牵挂和思念有关。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增城某条村子,几个外嫁女回娘家时不期而遇,说起多年难以与家人见上一面的事情,都觉得很伤感,所以他们相约在每一年的某一天一起回娘家。这种做法后来被越来越多的人效仿,最终形成“做景”这一风俗。

   

    做景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由一开始的与远方亲朋好友、外嫁女相聚发展为增加了各种形式的活动。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说法,说是请亲朋好友来家里热闹一下可以辟邪,驱除过去一年发生的不好的事情。


陈桥头做景


热闹的陈桥头(图片来源:网络)

丰盛的菜肴

(图片来源:网络)


还记得每年做景,我就会去姑姑家陈桥头玩。姑姑家会做好几桌饭菜来招待我们。听说,菜式是有一定讲究的,每桌菜式都一样,但是几乎每年少不了这九碗菜:鸡、鹅、鱼、烧肉、鱼丸、肉丸、冬菇、腐竹、珍丝。吃饭期间,姑姑会给桌上的每一个人都派一封红包,各家的小孩子高兴地到处跑,大人们则互相聊一下最近的状况,满堂欢声笑语,场面真的很热闹!



做糍


在这里,要特别提一下做景的其中一个环节——做糍。快到做景时节(即过年前),我阿婆就会开始准备做糍。然后在做景当天带去姑姑家,分给齐聚一堂的亲朋好友。这种糍我从小吃到大,可以说是儿时很深刻的回忆了。只可惜阿婆现在不在了,我是再也吃不到她老人家亲手做的糍了。这种糍是增城特有的东西,呈圆形,取意“团团圆圆”。糍分白糍和黑糍,白糍是咸的,麦豆馅;黑糍是甜的,花生芝麻红糖馅。外面那层皮是糯米粉做的。煮好的一小片蕉叶可以包住两到三个糍。


    团团圆圆

(图片来源:网络)


吃完饭,聊完天,就差不多可以回自己家了。在路上抬头一看,一朵朵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空中相继绽放。美好的一天在砰砰响的烟火声中结束。


此外,不同的村会根据各自不同的经济条件,举行各自的活动。比如,廖村的“抢炮头”、其他村子的妇女穿上盛装游会、土豪村还会请戏班来唱戏。


做景是增城的传统民俗,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代表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一种增城人特有的回忆。作为新一代的增城人,让这种民俗健康长久地传承下去是我们义无反顾的责任!




文:王晓珊

读:王晓珊

方言:增城客家话


精彩回顾

方言与民俗(音频)| Daniel Zhang:湘人的性格(娄底话)【转发】

方言与民俗(音频) | 林诺舟:闽越遗风——闽南拍胸舞

方言与民俗(视频) | 蔡少榕:它是一种信仰吗?




长按关注二维码

投稿邮箱:jnufyzx@163.com


苹果用户赞赏专用


图文编辑 | 王晓珊

图文审读 | 古承红

责任总编 | 老   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